|
|
|
廈門大學校長張宗益在2025開學典禮上的講話,用“三問”勉勵新生! |
http://www.szphoebest.com 2025年9月8日 來源:廈門大學 |
|
學習的本質是認知突破
——在廈門大學2025級新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
校長 張宗益
六月鳳凰花開時,我曾與張榮書記一道,向優(yōu)秀的青年學子們發(fā)出邀約,期待在這座“南方之強”的最美校園,見證一場青春與夢想的“雙向奔赴”。今天,看著朝氣蓬勃的你們?nèi)缂s而至,成為新一屆“廈大人”,我內(nèi)心充滿“得天下英才而育之”的由衷喜悅。首先,請允許我代表學校全體師生員工,向2025級新同學們表示最熱烈的歡迎!祝賀你們在這片面朝大海、底蘊深厚的學術沃土上,開啟人生的嶄新篇章!
從今天起,本科生同學將投入火熱的軍訓生活,在人民子弟兵的言傳身教中,錘煉“風雨中屹立不倒”的意志品格。甲骨文中的“立”字,如同一個人挺拔地站立于天地之間,歷經(jīng)千年演變而不改其形,象征著認知的覺醒與精神的挺立!吨芤住分v“君子以立不易方”,張載所倡“為天地立心,為生民立命”,無不以“立”字為核心,承載著中國知識分子突破自我、成就大我的器識和追求。自建校起,廈門大學就把這種勇于突破、自立自強的精神融入血脈,成為一代又一代廈大人開拓進取的精神密碼。回首崢嶸歲月,校主陳嘉庚先生于民族危難之際,懷揣教育救國的夢想,突破社會對民間辦學的認知局限,以“寧可變賣大廈,也要支持廈大”的豪情,在東南海疆建立起一所志在“與世界各大學相頡頏”的現(xiàn)代學府;薩本棟老校長在抗戰(zhàn)烽火中突破辦學的艱難,帶領師生遷往長汀,用脊梁守護教育的火種;羅揚才烈士以青春熱血踐行信念,打破舊時代的思想束縛,點燃八閩大地的革命星火;王亞南、陳景潤等無數(shù)先賢,以銳意進取的勇氣探索真理、攀登科學高峰……直至今日,從領銜“海洋負排放國際大科學計劃”到多項疫苗研發(fā),從率先探索高等教育“出海”到服務“一帶一路”科教融合,一代代廈大人始終以敢為天下先的氣魄,突破認知,引領實踐、開風氣之先,書寫著“強國建設、廈大何為”的豪邁答卷。
回溯先哲智慧,孔子曾言: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學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。”“三十而立”原本是描述人生階段的成長,強調(diào)從“志于學”的知識積累,到“立于世”的認知確立。但在今天這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,知識更新加速、學科邊界交融、技術變革洶涌,只滿足于繼承老路、遵循傳統(tǒng)是遠遠不夠的。新同學們不僅要“立”,更要通過學習突破對傳統(tǒng)成長路徑的依賴、突破自我設限的思維、突破學科之間的壁壘。習近平總書記勉勵當代青年要“早立志、立大志”,正是希望大家以更開闊的視野、更勇敢的嘗試,在更早的人生階段筑牢認知根基、打開人生格局。
今天的開學第一課,我想通過“三問”和大家一起思考,如何通過大學的學習生活實現(xiàn)認知突破,讓自己站上人生的新高度。
圖片
第一問
圖片
心向何方,才能不負時代?
同學們,站在大學這個嶄新的起點上,我們首先要叩問自己:我追求的,究竟是一種怎樣的人生?人生如遠航,志向是照亮征途的燈塔。你選擇怎樣的目標,往往決定你會抵達怎樣的遠方。一個人能走多遠,不只靠能力,更要看格局。若只安于“小成績”、沉溺“小日子”,再出色的天賦也可能被遮蔽。唯有將“小我”融入“大我”,在響應時代召喚中定義人生價值,才能真正成就一番事業(yè)。
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,面對我國傳染病診斷試劑長期受制于人的困局,我校公共衛(wèi)生學院夏寧邵院士毅然選擇迎難而上,讓科研方向緊扣國家需求,致力于攻克傳染病診斷試劑的技術難題。他帶領團隊不僅研制出我國首個第三代艾滋病診斷試劑,打破國際壟斷,還成功研發(fā)全球首支戊肝疫苗。新冠疫情來襲時,他們快速推出檢測試劑和鼻噴疫苗,以科技之力守護人類健康。就在明天,由他們團隊自主研發(fā)的我國首款九價HPV疫苗將進行全球首針接種。這不僅是技術的突破,更彰顯著心系家國、造福蒼生的大愛與擔當。
同學們,當今世界正經(jīng)歷大發(fā)展、大變革、大調(diào)整,人工智能、量子科技、生命健康等前沿領域正在重構人類文明進程;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,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心懷家國、富于創(chuàng)新、放眼世界的卓越人才。這是一個呼喚夢想、也足以成就夢想的時代。作為同齡人中的佼佼者,希望你們從踏入廈大的這一刻起,就敢于有夢、勇于追夢、勤于圓夢,把“強國一代”作為使命坐標,磨礪“會當凌絕頂”的大視野,涵養(yǎng)“涓流匯滄!钡拇笄閼眩诳萍脊灾杏?lián)厝,在文化傳承中播撒自信,在奉獻社會中書寫價值,真正活出屬于你們這一代的璀璨精彩。
第二問
圖片
根植何處,才能枝繁葉茂?
認知的突破,從來不是偶然的頓悟,而是提前謀劃、持續(xù)行動、不斷積累的成果。大學是我們系統(tǒng)學習、深度扎根的關鍵階段,根扎得多深,未來才能走得多遠。學習,不能停留在聽過、看過,而要真正學懂、學透、學活;不僅要深耕專業(yè),也要勇敢打破學科壁壘,構建起跨領域的知識體系。學校為大家提供了深厚的學術土壤:這里有前沿的知識體系,有大師的智慧引領,有朋輩的思維碰撞,還有雙學士學位、輔修專業(yè)、微專業(yè)等多元學習路徑,正是希望你們能以交叉思維拓寬認知邊界,把分散的知識融匯成解決問題的真實能力。
我校生命科學學院博士后王鈺同學,通過衰老問題的多學科合作研究,就是一個生動的例子。衰老本身是一個極為復雜的生物學過程,王鈺同學在石膽酸抗衰老機制研究中,充分結合生物學、醫(yī)學、數(shù)據(jù)科學等多學科研究手段,探索形成“實驗—計算—轉化”的研究范式,創(chuàng)造性構建了“線蟲—細胞—小鼠”多模型體系,與課題組成員共同協(xié)作,為抗衰老藥物開發(fā)提供了新方案。團隊取得了兩項重要成果,并發(fā)表在Nature期刊的同一期上。這是刻苦學習、多學科交叉知識融會貫通后,實現(xiàn)認知突破的一次生動實踐。
同學們,人工智能時代已經(jīng)到來,知識獲取已經(jīng)變得異常便捷,但刻苦學習依然是我們真正理解知識、整合知識、創(chuàng)造知識的唯一途徑,也永遠是我們突破認知邊界的不二法門。唯有刻苦學習,才能讓我們享受思想穿透力提升所帶來的內(nèi)心歡悅。同學們,也許過去的學習經(jīng)歷讓你們習慣于按指令行事、被動接受安排,但今天人工智能時代下的大學生活更需要你的主動和自律。大學是培養(yǎng)你自主學習、主動探索的地方,自律精神和內(nèi)驅動力將是你們實現(xiàn)蝶變的關鍵。希望你們在這段寶貴的時光里,學會對自己負責,勤奮刻苦、努力耕耘,在不斷變化的環(huán)境中主動學習新知識、適應新挑戰(zhàn),為未來的無限可能積蓄堅實力量。
第三問
圖片
如何持守,才能抵達遠方?
“持守”不僅需要決心和毅力,更要有智慧與策略。它要求我們超越“只見樹木、不見森林”的認知局限,用“算人生大賬”“算人生總賬”來聚焦關鍵、審慎取舍,在喧囂中守住初心,在誘惑前錨定長遠。大學階段你們會面臨很多選擇:要不要追熱門證書?要不要刷高績點?要不要為漂亮簡歷堆砌實習?這些選擇背后,其實是短期功利和長期價值之間的較量。孟子說:“有所不為,而后可以有為。”真正可持續(xù)的成長,來自對長期主義的堅持,來自拒絕即時滿足的勇氣,也來自把時間和心力投入那些根本性、建設性的事情上。
我校化學化工學院孫世剛院士就是“持守”的榜樣。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,他四十多年扎根電化學領域,拒絕了許多短期熱點的誘惑,哪怕在方向冷門、進展緩慢時也從未動搖。他和團隊一步步攻克燃料電池催化劑、鋰離子電池電極等關鍵技術,從理論到應用穩(wěn)扎穩(wěn)打。正是因為這種不追逐熱點、不羨慕虛名,堅持以長遠眼光解決“卡脖子”難題的堅守,最終帶領團隊在新能源材料領域收獲累累碩果,推動了國家相關產(chǎn)業(yè)快速發(fā)展。
同學們,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。你把它用在哪里,你的未來就在哪里生根發(fā)芽。大學時光寶貴而短暫,每個人的精力有限,貪多求全會分散專注,隨波逐流會浪費時光,最終偏離目標。希望大家能保持清醒、排除干擾,把時間和智慧用在夯實專業(yè)基礎、提升綜合素養(yǎng)、鍛煉批判性思維這些有根本價值的事情上,讓每一分努力都朝著有光的方向生長。
同學們,認知方式深刻影響著我們的人生選擇,也是這個復雜多變的時代交給每一位年輕人的必修課。它需要我們在這最好的年紀,沉心學習、深度思考,用扎實的知識構筑理性的判斷,在時代的浪潮中扎根生長,活出獨立、堅定、充滿力量的模樣。這個暑假,電影《浪浪山小妖怪》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。大學其實也像一場“取經(jīng)之旅”,但“真經(jīng)”不在遙遠的西天,而藏在你們每一次穿越“浪浪山”留下的堅實腳印里,藏在每一次突破自我、拓寬認知的努力之中。
愿同學們從這座“海上花園學府”再出發(fā),認真思考“心向何方、根植何處、如何持守”這三問,在持續(xù)學習中實現(xiàn)認知的突破,以持續(xù)突破解鎖成長的瓶頸,不負時代、不負自己,用行動書寫“強國復興有我”的青春答卷!
再次歡迎你們,意氣風發(fā)的新廈大人!
|
關于廈門大學更多的相關文章請點擊查看  |
|
特別說明: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(diào)整與變化,華禹教育網(wǎng)(www.szphoebest.com)所提供的信息為非商業(yè)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,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(nèi)容的真實性,僅供參考,相關信息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。 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