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|
同濟大學呂西林院士被授予2024年度“上海市科技功臣獎” |
http://www.szphoebest.com 2025年8月30日 來源:同濟大學 |
|
一年前,14級臺風“貝碧嘉”過境,風急雨驟,在632米高上海中心大廈的第125層,隨著一個千噸級電渦流阻尼器有節(jié)奏地擺動,這座中國第一高樓的晃動明顯減弱,經受住了強風考驗。這個“鎮(zhèn)樓神器”控制參數(shù)的優(yōu)化確定,就凝結著他的重要貢獻。
他深耕建筑結構抗震研究和教學40余年,研發(fā)出一項項結構抗震創(chuàng)新技術,為一棟棟風雨地震中的高樓大廈裝上“定樓神針”。
他就是著名建筑結構抗震專家、中國工程院院士、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呂西林。
在8月26日舉行的上海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,他被授予2024年度“上海市科技功臣獎”。
立志投身建筑結構抗震研究
“這棟房屋沒問題,可以放心入住。那棟房屋有安全隱患,必須立即拆除。”2008年5月,作為住建部首批赴汶川地震災區(qū)房屋應急評估同濟大學專家組組長,呂西林教授在災后第一時間主動請纓,趕赴四川災區(qū),投身房屋應急評估工作。他面無懼色,帶領多位同濟教師,在一棟棟墻體布滿裂縫的房屋中穿梭奔走,對一處處受損的房屋結構“望聞問切”,下達“診斷書”。
這一毅然奔赴地震災區(qū)的壯舉,與距此30多年前的初心萌芽遙相呼應。
1976年,唐山大地震發(fā)生時,他是西安冶金建筑學院(今西安建筑科技大學)的一名大二學生,專業(yè)是“工業(yè)與民用建筑”。當時,西安也有明顯震感!暗卣鹨幌伦釉斐闪四敲炊喾课莸顾瑠Z去了那么多活生生的生命,對我觸動特別大!眳挝髁只貞浾f,“從那時起,我就下定決心要讀研,要做建筑的抗震研究!
大學畢業(yè)后,他如愿進入國內土木工程學科實力居前的同濟大學,攻讀結構工程碩士學位,論文聚焦建筑的抗震鑒定與加固研究。1982年3月,他開始繼續(xù)在同濟大學攻讀結構工程博士學位,師從同濟大學知名專家朱伯龍教授,論文是針對我國量大面廣的砌體結構的抗震研究。他也成為我國恢復研究生招生制度后首批博士研究生。
1984年12月,呂西林順利通過博士論文答辯,成為同濟大學培養(yǎng)的第一位結構工程博士。
“建筑結構抗震領域還有好多問題沒有解決,還有好多未知等著我們去揭秘。”青年呂西林懷著對科研的滿腔熱忱,踏上了建筑結構抗震研究的漫漫征途。
打好結構抗震新技術“組合拳”
在四川都江堰一棟大樓的各樓層間,一個長約一米的構件能在強震襲來之際大顯身手。它將地震釋放的能量吸收、消耗掉,使其不再強烈沖擊房屋;其抗震設防烈度由原7度提升至8度,這是安裝在人字型鋼支撐件上的新型結構抗震裝置——“阻尼器”。出自呂西林教授團隊的這一組合消能減震技術已大規(guī)模應用于汶川地震災區(qū)恢復重建工程、國家校舍抗震安全工程,以及上海港匯廣場等重要工程。
“傳統(tǒng)加固,一般是將建筑的梁和柱加粗,不僅工期長、成本高,而且房屋使用面積還會縮水!眳挝髁纸淌谡f,采用這種新型支撐+阻尼器技術,既大大提高了建筑的抗震能力,還能節(jié)約大量工程工期和造價。
團隊善打結構抗震的“組合拳”:“橡膠支座+滑動支座+黏滯阻尼器”、“耗能支撐+黏滯阻尼器+橡膠支座”!敖M合消能減震”裝置適用于建筑基礎與地基之間、主體結構層間、相鄰建筑間隙中,地震發(fā)生時“以柔克剛”:支座變形、阻尼器耗能而建筑結構地震反應銳減。這種靈活、創(chuàng)新性的組合隔震、組合消能減震技術,成功應用于上海國際賽車場新聞中心、上海世博園主題館等一系列重大工程中。
隨著城市越長越高,高層建筑的安全問題相伴而生。自上世紀90年代起,呂西林就把目光投向復雜高層建筑。它們體型復雜、內部空間多變、結構千變萬化,給結構抗震帶來的挑戰(zhàn)巨大。30多年來,呂西林教授帶領團隊持續(xù)深入研究,在復雜高層建筑抗震分析與設計相關理論、技術和方法上接連獲得新突破。成果應用于上海中心大廈、上海環(huán)球金融中心、重慶來福士廣場等全國20多個城市50多棟復雜高層建筑的抗震設計中。
如何加強對優(yōu)秀歷史建筑的保護、助力城市更新?團隊創(chuàng)新探索的有關提升既有建筑性能與安全的“頂升-移位-加固”技術及實時感知結構狀態(tài)關鍵技術成果,還成功應用于上海音樂廳、上海玉佛寺大雄寶殿等歷史建筑的移位改造中。
不受限于現(xiàn)有結構抗震技術、現(xiàn)行規(guī)范的束縛,技術創(chuàng)新不止步。
從過去追求“強震安全”,到邁向未來“震后可恢復”,他很早就開始關注并在國內引入“可恢復功能防震結構”概念,為提升建筑災后快速修復能力、增強建筑的“韌性”提供新思路,相關成果受到國際同行關注。
近日,由呂西林院士牽頭的中國工程院2025年科技戰(zhàn)略咨詢項目“高烈度地震區(qū)村鎮(zhèn)建筑抗震防災戰(zhàn)略研究”在同濟大學啟動,將系統(tǒng)提出我國村鎮(zhèn)建筑未來抗震防災科技研究、政策法規(guī)和工程建設對策的建議。
在科研攻關中,呂西林始終不忘對學生的教誨和指引!翱拐鸱罏氖枪嫘缘氖聵I(yè),我們要有奉獻精神。”“工程抗震技術地域性強,我們一定要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開發(fā)新的技術!苯陙恚囵B(yǎng)指導的不少碩士博士畢業(yè)生奔赴新疆、西北、西南、東北等地區(qū)工作。
推動我國建筑結構抗震技術躋身世界前列
對同濟學術的國際化特色,呂西林在同濟求學期間就有深切體會。
畢業(yè)留校后,呂西林主動走出去,與國際同行們密切交往交流。日本東京工業(yè)大學、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、意大利歐洲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等國際著名地震工程研究中心,都與他結為友好合作伙伴。他還積極鼓勵、資助在讀碩士生、博士生大膽登上國際論壇作學術報告。
汶川地震后,呂西林創(chuàng)辦了地震工程領域的“光華國際學術論壇”。近20年來,該論壇已舉辦過10屆,每屆均有一批來自國內外同行匯聚同濟,共話世界地震工程研究前沿熱點。第11屆論壇將于今年年底在同濟再啟幕。
2015年7月,同濟大學攜手全球多個頂尖地震工程研究中心,成立“地震工程國際合作聯(lián)合實驗室”,聯(lián)合開展國際前沿重大抗震科學問題研究,呂西林擔任聯(lián)合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。10年來,聯(lián)合實驗室重點關注地震后可恢復功能城市的重大建筑工程、長大橋梁、復雜生命線工程、復雜隧道結構、大型能源設施防震減災,取得了一批標志性創(chuàng)新合作成果。
2011年10月,呂西林出任國際學術期刊The Structural Design of Tall and Special Buildings(《高層與特殊建筑的結構設計》)新一屆主編。這是該雜志創(chuàng)刊20多年來,首次由中國學者擔任主編。2017年,憑借開創(chuàng)性研究工作以及為地震工程領域人才培養(yǎng)和重大工程技術支撐作出的杰出貢獻,他獲頒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“紐馬克獎”,是獲此殊榮的首位中國學者。
“人工智能賦能,將支撐我們更好開展建筑群體的抗震分析和設計。智能抗震防災,大有可為!眳挝髁衷菏空f,“我會帶著團隊一道,繼續(xù)朝著我們認準的方向走下去,讓老百姓感到安全、安心!狈叛畚磥,他依然信心滿懷。
|
關于同濟大學更多的相關文章請點擊查看  |
|
特別說明: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,華禹教育網(www.szphoebest.com)所提供的信息為非商業(yè)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,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,僅供參考,相關信息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。 |
|
|
|